搜索"新起点文学"找到的小说 (P1)
本书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是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沉寂五年,继《女心理师》之后第一部长篇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故事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小说已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凶猛疫情突然袭击中国的大城市燕市,一时间,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亲临一线的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家机构告知其被推荐为亲临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她答应启程。这时,一个神秘的年轻人忽然找到她,两人达成一项秘密交易,并给她一瓶白色粉末,以备不时之需。在由袁再春组成的抗疫一线小组内,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并阴差阳错的从袁再春手中,拿到了于增风教授的遗物。匪夷所思的是,遗物中居然藏有花冠病毒的病菌。罗纬芝身染瘟疫,命悬一线,又不可思议的获救,成为花冠病毒的“刀”下唯一幸存者。接下来,瘟疫事件的发展不断失控,感染病毒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各种谣言满天飞,形势有崩溃的趋势。更加糟糕的是,一线负责人袁再春忽然神秘死亡,这加重了局势的紧迫性。而官方的急救药物迟迟研发不出,国外势力和一些民间非法组织及个人,都想借此机会,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形势日趋严峻时,燕市市长陈宇雄之孙陈天果又不幸感染病毒。正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神秘的年轻人突然现身,他给出的治疗药方大出所有专家所料……最终,人类与瘟疫病毒的血战,结局会怎么样?罗纬芝、陈天果、抗疫小组、燕市一千多万市民,命运将把他们抛向哪里?人类该如何战胜强大的对手?通过本书,毕淑敏以医者之心和心理学家的睿智,告诉你如何组合自我心理能量,对抗即将来临的末日灾难!本书在探讨人性这样沉重的主题时,敢于另辟蹊径,获得了新的起点和更高的写作格局,不管是从技术层面抑或文学内蕴上,它都是感撼人心的大师级作品!
本书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是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沉寂五年,继《女心理师》之后第一部长篇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故事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小说已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凶猛疫情突然袭击中国的大城市燕市,一时间,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亲临一线的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家机构告知其被推荐为亲临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她答应启程。这时,一个神秘的年轻人忽然找到她,两人达成一项秘密交易,并给她一瓶白色粉末,以备不时之需。在由袁再春组成的抗疫一线小组内,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并阴差阳错的从袁再春手中,拿到了于增风教授的遗物。匪夷所思的是,遗物中居然藏有花冠病毒的病菌。罗纬芝身染瘟疫,命悬一线,又不可思议的获救,成为花冠病毒的“刀”下唯一幸存者。接下来,瘟疫事件的发展不断失控,感染病毒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各种谣言满天飞,形势有崩溃的趋势。更加糟糕的是,一线负责人袁再春忽然神秘死亡,这加重了局势的紧迫性。而官方的急救药物迟迟研发不出,国外势力和一些民间非法组织及个人,都想借此机会,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形势日趋严峻时,燕市市长陈宇雄之孙陈天果又不幸感染病毒。正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神秘的年轻人突然现身,他给出的治疗药方大出所有专家所料……最终,人类与瘟疫病毒的血战,结局会怎么样?罗纬芝、陈天果、抗疫小组、燕市一千多万市民,命运将把他们抛向哪里?人类该如何战胜强大的对手?通过本书,毕淑敏以医者之心和心理学家的睿智,告诉你如何组合自我心理能量,对抗即将来临的末日灾难!本书在探讨人性这样沉重的主题时,敢于另辟蹊径,获得了新的起点和更高的写作格局,不管是从技术层面抑或文学内蕴上,它都是感撼人心的大师级作品!
本书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是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沉寂五年,继《女心理师》之后第一部长篇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故事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小说已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凶猛疫情突然袭击中国的大城市燕市,一时间,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亲临一线的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家机构告知其被推荐为亲临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她答应启程。这时,一个神秘的年轻人忽然找到她,两人达成一项秘密交易,并给她一瓶白色粉末,以备不时之需。在由袁再春组成的抗疫一线小组内,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并阴差阳错的从袁再春手中,拿到了于增风教授的遗物。匪夷所思的是,遗物中居然藏有花冠病毒的病菌。罗纬芝身染瘟疫,命悬一线,又不可思议的获救,成为花冠病毒的“刀”下唯一幸存者。接下来,瘟疫事件的发展不断失控,感染病毒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各种谣言满天飞,形势有崩溃的趋势。更加糟糕的是,一线负责人袁再春忽然神秘死亡,这加重了局势的紧迫性。而官方的急救药物迟迟研发不出,国外势力和一些民间非法组织及个人,都想借此机会,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形势日趋严峻时,燕市市长陈宇雄之孙陈天果又不幸感染病毒。正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神秘的年轻人突然现身,他给出的治疗药方大出所有专家所料……最终,人类与瘟疫病毒的血战,结局会怎么样?罗纬芝、陈天果、抗疫小组、燕市一千多万市民,命运将把他们抛向哪里?人类该如何战胜强大的对手?通过本书,毕淑敏以医者之心和心理学家的睿智,告诉你如何组合自我心理能量,对抗即将来临的末日灾难!本书在探讨人性这样沉重的主题时,敢于另辟蹊径,获得了新的起点和更高的写作格局,不管是从技术层面抑或文学内蕴上,它都是感撼人心的大师级作品!
又名《Yes!Your Grace》
微博:苏浅浅喵
读者群事宜请看微博置顶,欢迎来玩~
南非篇部分参考书籍(绝大多数与19世纪末英国历史与政治,及第二次布尔战争有关)已在187章有话说列出
全文部分参考书籍【历史,社会,人物&传记,文学&戏剧,战争,女性权益,教育,政治&外交,法律,经济&税收,艺术&建筑,服饰&珠宝相关】已在232章有话说列出。
镀金岁月,the gilded age,1870s-1900s
马克·吐温赋予了这个时代的名称,因为一切衰败糜烂都被隐藏在旧世界的最后一丝荣光之下,像是给腐臭的尸体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子。
此时是日不落帝国最后的余光,也是美好年代的开篇;
这是贵族统治纪元的末路,也是民主平等时代的起点;
旧秩序正缓慢陨落,新阶级正悄然崛起,一如当时英美两国盛行的形式联姻——
高贵的英国贵族,迎娶富有的美国女继承人,后者以巨额的嫁妆换取上流社会的入门劵,前者以头衔换取又一代苟延残喘活下去的机会。
16岁的伊莎贝拉·杨,美国出生的华裔,在2018年死去以后,重生成了镀金岁月最为富有耀眼的美国女继承人,康斯薇露·范德比尔特,未来的马尔堡公爵夫人。
她莽撞而且对这个时代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在1895年继续作为伊莎贝拉的人生,
却在最不可思议的人身上找到了自我。
严肃历史向言情文,有鬼魂元素,谢谢你愿意点开。
食用说明
*尊重19世纪末历史背景,除开架空历史设计与人物以外一切均有出处可考。
*本文并非纯粹中文写成,是作者先想好英文再下笔翻译成中文,因此翻译腔重,长句长段常见,请注意。
*本文采取POV写法,多个角色不同视角在时间线上互有重叠,以【TLO】为标识,内容可能有重复,请注意谨慎购买。
这不是一个可口的先婚后爱小甜饼。
这只是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与一个来自现代的ABC如何跨越长达123年的认知差异而艰难相爱的故事。
也是两个女孩,一人一鬼,如何相互支持陪伴着彼此,死生不计的故事。
他们并不完美,也不讨喜,但他们会为了彼此最终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你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的话。
内容标签: 宫廷侯爵 西方罗曼 穿越时空 西幻
又名《Yes!Your Grace》
微博:苏浅浅喵
读者群事宜请看微博置顶,欢迎来玩~
南非篇部分参考书籍(绝大多数与19世纪末英国历史与政治,及第二次布尔战争有关)已在187章有话说列出
全文部分参考书籍【历史,社会,人物&传记,文学&戏剧,战争,女性权益,教育,政治&外交,法律,经济&税收,艺术&建筑,服饰&珠宝相关】已在232章有话说列出。
镀金岁月,the gilded age,1870s-1900s
马克·吐温赋予了这个时代的名称,因为一切衰败糜烂都被隐藏在旧世界的最后一丝荣光之下,像是给腐臭的尸体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子。
此时是日不落帝国最后的余光,也是美好年代的开篇;
这是贵族统治纪元的末路,也是民主平等时代的起点;
旧秩序正缓慢陨落,新阶级正悄然崛起,一如当时英美两国盛行的形式联姻——
高贵的英国贵族,迎娶富有的美国女继承人,后者以巨额的嫁妆换取上流社会的入门劵,前者以头衔换取又一代苟延残喘活下去的机会。
16岁的伊莎贝拉·杨,美国出生的华裔,在2018年死去以后,重生成了镀金岁月最为富有耀眼的美国女继承人,康斯薇露·范德比尔特,未来的马尔堡公爵夫人。
她莽撞而且对这个时代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在1895年继续作为伊莎贝拉的人生,
却在最不可思议的人身上找到了自我。
严肃历史向言情文,有鬼魂元素,谢谢你愿意点开。
食用说明
*尊重19世纪末历史背景,除开架空历史设计与人物以外一切均有出处可考。
*本文并非纯粹中文写成,是作者先想好英文再下笔翻译成中文,因此翻译腔重,长句长段常见,请注意。
*本文采取POV写法,多个角色不同视角在时间线上互有重叠,以【TLO】为标识,内容可能有重复,请注意谨慎购买。
这不是一个可口的先婚后爱小甜饼。
这只是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与一个来自现代的ABC如何跨越长达123年的认知差异而艰难相爱的故事。
也是两个女孩,一人一鬼,如何相互支持陪伴着彼此,死生不计的故事。
他们并不完美,也不讨喜,但他们会为了彼此最终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你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的话。
内容标签: 宫廷侯爵 西方罗曼 穿越时空 西幻
《红军(1934—1936)》 / 师永刚 刘琼雄 / 中国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红军 (1934-1936)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红军(1934—1936)》 / 师永刚 刘琼雄 / 中国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红军 (1934-1936)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红军(1934—1936)》 / 师永刚 刘琼雄 / 中国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红军 (1934-1936)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红军(1934—1936)》 / 师永刚 刘琼雄 / 中国
中国画传风潮开启人师永刚,将历史中扮演重要脚色的名词、行动一一以多元角度附上新一层的当代阅读意义。“历史说明书”或是“历史概念书”让过去以狭隘政治角度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我们,及对中国共产党没有历史包袱的六、七年级生,可以有再一次不同的阅读经验和历史感受。接续之前《切.格瓦拉画传》的编辑模式和美编格式,《红军》将再为当代历史阅读,启发另一层次的深探。本书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红军 (1934-1936)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时期,关于共产党的红色军事力量在中华民国逐渐退出主流话题。但是后来的结果与中国在20世纪后半的命运,却全系在这一场现在看起来艰难雀又浪漫的一次旅行。读者藉由此书有机会再度来到有关红军的回忆中。这次的旅行,或者更贴切地称为流亡,曾有人认为远胜于历史上的所有的征程,更是军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路上的点点滴滴,每一项细节都是认识这个旅程必要的一块。散点式的纪录方式与大量的图片史料,帮我们重建历史现场的想象,也触碰到了许多以往我们未曾关注的部分: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例、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复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人群?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19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状态下,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19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作者简介:师永刚,生于1975年,1986年军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军15年升至副团长。画传创始者,《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蒋介石画传》《宋美龄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私家相册》》、《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超过百万套。畅销书《蒋介石:1887-1975》上下卷、《雷锋:1940-1962》作者。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主编。刘琼雄:《城市画报》编辑总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杂志行业10年。2006年成为“iMART创意市集”发起及创办人之一,2008年成为公益组织“乐创益公平贸易发展中心”发起人。2006年起陆续出版有《雷锋1940-1962》、《切格瓦拉语录》、《红军1934-1936》(合著)等书。现工作及生活于广州。
(第1/1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