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返回

搜索"教师的语言艺术"找到的小说 (P1)

《吹牛大王历险记》 / 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 / 儿童

《吹牛大王历险记》作者是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  原为德国民间故事,后来由德国埃·拉斯伯和戈·毕尔格两位作家再创作而成。这是介于童话和幻想故事之间作品。它是根据十八世纪德国男爵敏豪森讲故事编写。敏豪森男爵实有其人,他是18世纪德国汉诺威地区庄园主,出身于名门望族。他又是个军人,在俄国服务过,和土耳其人打过仗,喜爱打猎。敏豪森擅 长言谈,生性幽默,慷慨大方,深得朋友敬重。他膝下无子女,妻子是一位颇具家势财产女人,可怜先他而去。后来他又与一位18岁妙龄女郎婚配。这第二次 婚姻却十分不幸。1787年2月22日,他受尽感情煎熬,终于长眠。作者之一,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1737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贵族家庭。他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先后学习过矿物、地质、火山和语言学等。1767年,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和黑森州加塞尔古代艺术文物保管员,同时兼任大学教授。作者之二,戈特弗里特·奥古斯特·毕尔格(1747-1794),是德国狂飙突进时期著名叙事诗诗人。但他生活贫困,是一个薪水微薄中级地方官员、没有固定收入哥廷根大学教师。他47岁就死于肺痨。

《一个市民自白》 / 马洛伊·山多尔 / 外国

* 再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生活全景* 勾勒欧洲大陆当时动荡不安、复杂激进岁月影像* 跨越世纪,纵横欧陆,一部大时代百科全书【堪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杰作,自匈牙利文移译首部中文译本 】它兴起于匈牙利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它是包括贵族、名流、资 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在内特殊社会阶层,它就是小说里“市民阶层”。这是一个“市民”自白,这是一曲唱给布尔乔亚最后挽歌,这是一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生活画卷,这是一段颠沛流离、孤独决绝流亡岁月。《一个市民自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生动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市民阶层生活与思想,作者通过个人透视社会,通过一个家族故事刻画出市民阶层生活画卷,同时回顾了自己在欧洲大陆流浪岁月。作为马洛伊·山多尔代表作,从文学艺术水准上来说,《一个市民自白》完全可以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媲美。关于《一个市民自白》……1934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他代表作——分为两部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自白》。书里有名有姓人物多达上百个,从皇帝到女佣,从亲友到邻里,从文人、政客到情人、路人、妓女……马洛伊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写到东欧布达佩斯,各地人文历史宛然在目,无数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可谓一部大时代百科全书。令人遗憾是,马洛伊于1936年官司惹身,他当年一位神父教师以毁誉罪将他送上法庭,另外他几位亲戚也对书中披露一些细节感到不满,因此,马洛伊被迫销毁了第一版,支付了神父一笔可观赔款,并对该书进行了大幅度删减。然而,《一个市民自白》实际上不止两部。2013年,作为马洛伊遗稿在箱底压了多年《我想要沉默》被意外发现并编辑出版,这部书便是马洛伊曾在日记中提到《一个市民自白》第三部。而马洛伊于1949年创作又一部重要作品《土地,土地……!》应该是《一个市民自白》第四部,这部回忆录讲述了他在流亡初期生活。假如,有过一位作家,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一切就代表着文学,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意义;在他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全部努力和面貌。——匈牙利文学评论家 普莫卡奇·贝拉二十世纪文学……收到了一位新大师死后赠予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斯(Joseph Roth)、茨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齐尔(Robert Musil)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伟大作家,托马斯·曼和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德国《时代周报》(马洛伊)拥有珍贵、令人喜悦稟赋,有幸读到他作品,实在令人感激。——英国《苏格兰人报》(马洛伊)重新被文学界发现,值得全世界同声欢庆……重新发现马洛伊,就像在阁楼上发现一幅古老大师画作。——英国《星期日电讯报》(马洛伊是)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伟大一代合法后代。——匈牙利诗人 尤若夫·阿蒂拉

《套中人》 / 契诃夫 / 外国

套中人提起契诃夫短篇小说,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笔下套中人别里科夫。契诃夫在短短篇幅里,以讽刺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一沙皇专制制度忠实卫道士典型形象。 作品开始时光从他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大衣领里。如果仅仅这样,那么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然而不止如此,他还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个劲地嚷着:千万别闹出乱子啊!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让他自言自语吧,用不着理睬他。但是问题远不止此。他还要用套子去凑别人思想。更令人诧异是大家看见他都害怕。就是这么一个古怪猥琐人,就把大家压得透不过气来,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辖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总而言之,人们对这个神经质、变态套中人妥协让步,可以说许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钻进套子中去了。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一个令人深思问题,别里科夫并不是达官贵人,他没有显赫地位和权势,而是一个普通中学教员,他在生活中是无足轻重人物。在作者笔下,他不是作为单个人,而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在社会上确实有许许多多别里科夫式人物。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锋芒直指扼杀一切生机沙皇专制制度。 从艺术上着眼,小说最大特色是讽刺手法大量运用。首先以夸张笔墨给别里科夫画了一张惟纱惟肖漫画,显得多么迂腐和可笑。另外还运用巧妙对比手法,以他荒谬绝伦思想和他一本正经语言构成一种对比,使人忍俊不禁。骑自行车,本是一件很平常事,在他眼里却变成了极为反常事,他一本正经地指责道: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要倒过来用脑袋来走路了。作品还不露痕迹地运用了反语和丰富潜台词,极其辛辣地嘲笑了别里科夫,作者写道: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瞧!这个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着指出:原来他仿佛是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是啊!他理想实现了。这是何等辛辣讽刺!作者暗示我们,只有棺材,才是别里科夫应该去地方,而且这也应当是一切套中人最好归宿。 小说开头与结尾也不能忽略。它们是作品重要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题作用。小说是从一月夜两位打猎朋友聊天开始,他们本是海阔天空地闲聊,殊不知别里科夫故事,引起了他们感慨和深思。开始轻松宁静和别里科夫故事沉闷气氛形成了一种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洁恬静月色描绘。这又和别里科夫故事形成一种反差;大自然是宁静美好。现实生活又是那么黑暗污浊。于是在那个月夜里,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内奇浮想联翩,想到生活中种种套子。作品最后写到伊凡·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也许,他想到: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小说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第1/1页)

推荐阅读